地点
人物库 隋朝
释道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相之周氏。
高齐之季
出家。
从耶舍三藏。
学梵书语。
且听采大乘经论于邺下
开皇间
诏与翻译。
京师大兴善寺
仁寿诏葬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生地也。
生魏之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赤光紫气。
充庭溢室。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姆以其热而扇之。
噤至不能啼。
忽有一尼。
至自外。
太祖曰。
儿来处甚高。
佛天所祐。
非汝俗家所可育也。
我当为公育之。
太祖因割宅之偏为寺。
通小门往来。
委之。
尼遂以那罗延名帝
而抚字惟谨。
蒲坂刘氏女。
名智仙
七岁出家。
一日禅坐。
屋极上入定。
其师遍求不可得。
率以为溺井死矣。
自是有所云为辄神验。
及周废教。
尼依家。
终不徙寺以寖大。
舍利瑞应。
见别传。
释道密
姓周氏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
师习方艺。
又从邺下博听大乘。
神思既开理致通衍。
至于西梵文言继迹前烈。
异术胜能闻诸齐世。
隋运兴法翻译为初。
敕召入京住大兴善
师资道成复弘梵语。
因循法本留意传持。
仁寿塔铨衡德望。
寻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状如楼阙。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
恐其堕井。
见在佛屋。
俨然坐定。
时年七岁。
遂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佛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后皇妣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遑堕地。
尼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岁告帝曰。
儿当大贵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而尼沈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帝。
年十三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祚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似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磓试之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部。
前后建塔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故其铭云。
维年月。
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弟子。
蒙三宝福祐。
为苍生君父。
思与民庶共建菩提。
今故分布舍利。
诸州供养。
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
仍为弟子。
法界幽显。
三涂八难。
忏悔行道。
奉请十方常住三宝
愿起慈悲。
受弟子等请。
降赴道场證明弟子。
为诸众生发露忏悔。
文多不载。
以洽闻之誉。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兼赤班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道俗内外咸同一见。
寺有四门。
门立一碑。
殿塔廊庑及以生地。
庄严绮丽晃发城邑。
仁寿之末
又敕送于郑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素无泉水。
洎便下汲。
一夕之间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有同浪井
广如王劭所纪。
及大业伊始。
从治雒阳
上林园中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出诸经如费氏录。
姓周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师
习方艺。
又从邺下听大乘。
通衍西梵文言。
隋运兴法。
翻译为任。
敕召入
大兴善寺
师资道成。
复弘梵语。
仁寿塔兴。
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
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
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
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
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
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
有戒行。
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物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
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皇妃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惶堕地。
尼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
告帝曰。
儿当大贵。
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
由儿兴之。
而尼沉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
帝年至十三。
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
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
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位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
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以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
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锤试之。
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郡。
前后建塔。
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
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以洽闻之举。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
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
兼赤斑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仁寿之末
又敕送于鄂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
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
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
素无泉水。
须便下汲。
一夕之间。
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
有同浪井
及大业伊始。
雒阳上林园中。
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本济隋 562 — 6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62—615 【介绍】: 僧。
西河介休人俗姓宋
幼即聪慧异常人。
习经史,通大义。
后以为经史实宇宙糟粕,乃出家。
博览经论,精研奥妙,住西京慈门寺。
有《十种不敢斟量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宋氏
西河介休人也。
祖考皆以隐德遗后世。
龆龀。
淹贯经史。
稍长志空寂。
遂出家从信行禅师学。
时开皇初也。
年十八。
戒定兼进业。
弘集录。
著十种不敢斟量论六卷。
指意清诣。
诚得大法之归趣焉。
大业十一年九月十二日
卒于所住之慈门寺。
寿五十有四。
子道训道树奉尸陀追建白塔终南山
麓。
勒铭颂德焉。
沙门善智尤善集录。
妙简锱铢。
精穷理窟。
祖师信行
雅相标致。
尝以光阴四分之一。
用资形累。
翘足。
摄念观佛。
著顿教一乘二十卷。
九年卒。
是于宗门之兄弟云。
葬附信行墓右。
释本济
宋氏。
西河介休人也。
父祖不事王侯。
遁世无闷。
逼以僚省。
挂冠而返。
年爰童丱。
智若成人。
齿胄之初。
横经就业。
故于六经三史皆所留心。
虽云小道略通大义。
故庠熟伦侣重席请言。
后披析既淹豁然大悟。
乃曰。
斯寔宇宙之糟粕也。
何累人之清识乎。
乃归仰释氏辞亲出家。
开皇元年时登十八。
戒定逾净正业弥隆。
不服新华除其爱染。
躬行忍辱悯增上慢。
博览经论成诵在心。
讲解推则循环相属。
共观风荣斯袖举。
信行禅师创开异部。
包括先达启则后贤。
闻钦咏欣然北面承部。
写瓶非喻合契无差。
信行初达集录山东
既无本文。
口为述。
皆究达玄奥。
及行之亡后集录方到。
览文即讲。
曾无滞托。
虽未见后词。
而前传冥会时五众别部敬之重之。
著十种不敢斟量论六卷。
旨文清靡。
颇或传之。
自是专弘异集。
响高别众。
大业十一年九月十二日
卒于所住之慈门寺。
春秋五十有四。
子道训道树。
式奉尸陀。
追建白塔终南山下。
立铭表德。
有弟善智。
天纵玄机高步世表。
祖师信行伏膺请业。
酌深辩味妙简缁铢。
入室邻机精穷理窟。
尝以四分之一用资形累。
翘足摄虑观佛。
诚策勤之上达也。
信行敬揖风猷雅相标致时众咸悦。
可谓以德伏人者焉。
撰顿教一乘二十卷。
因时制仪共遵流世。
大业三年卒。
弟子等附葬于信行墓之右焉。
训有分略之能。
树丰导引之说。
当令敷化。
宗首莫与俦之时暂举筵。
道俗云合。
声策感敬。
后恐难寻迹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世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青州人也。
负帙问道。
迹遍齐鲁
气雄而志壮。
谈论之际。
人莫能当其锋。
开皇入
兴善寺
仁寿初
奉诏。
送舍利于莱州弘藏寺。
四年又送于密州茂胜寺。
皆置塔。
僧世
青州人
负帙问道无择夷险。
观其游履略周方岳。
而雄气所指锋刃难当。
时地论是长偏爱喉舌丰词叠难。
名闻齐鲁
开皇入京住兴善寺
长游讲会必存论决。
仁寿下敕召。
送舍利于莱州之弘藏寺。
四年又敕送密州茂胜寺。
行达青州停道藏寺。
夜放赤光。
从房而出直指东南。
尔夜密州城内又见光明从西北来。
相如火炬丛焰非一。
绕城内外朗彻如日。
预有目者无不同睹。
后乃勘究方知先告。
既至治所两夜放光。
如前绕城朗彻无异。
世举瓶欲示大众。
忽然不见。
后至寺塔复放大光。
通照寺宇。
行道初日打刹教化。
舍利二粒见于瓶内。
及造石函忽变为金。
如豆。
间错函底。
馀处并变为青琉璃。
因具图表。
帝大悦也。
后还京不久寻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黑闼隋末 ? — 623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刘黑闼 天造 622年—623年正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3 【介绍】: 隋末清河漳南人
少与窦建德友善。
后从郝孝德参加瓦岗军。
唐高祖武德元年瓦岗军败,为王充世所俘,寻率部逃归河北,从建德
建德败死,黑闼率余部再起,复建德旧地。
又遣使北结突厥
五年汉东王,年号天造,都洺州
李世民所败,奔突厥,数引之攻掠河北山东等地。
六年唐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全力攻之,黑闼败走饶阳,为唐军所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元务光母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范阳人
卢氏女。
少好读书,盛年寡居,家贫,每亲自教授诸子,训以义方。
文帝仁寿末汉王杨谅遗将綦良往略山东务光为其记室
良败,慈州刺史上官政籍其家,见卢氏,悦而逼之。
卢氏不从,怒,以烛烧其身,不屈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裴矩隋末唐初 ? — 6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27 【介绍】: 隋唐时绛州闻喜人字弘大
裴讷之子。
博学,有文藻智数。
隋时,累擢吏部侍郎,以事免。
西域诸国至张掖互市,炀帝监其事,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等,撰《西域图记》奏之。
累拜黄门侍郎参预朝政,定征辽之议。
后从江都,以忤旨罢。
宇文化及僭位,署为河北道安抚大使
旋为窦建德所得,为之创定朝仪,权设法律。
建德败,举山东之地降唐,累迁民部尚书,以晓习故事,甚见推重。
卒谥敬
有《开业平陈记》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郭绚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东安邑人
家素寒微,炀帝时涿郡,民人悦服,遂迁通守
山东农民起义群起,参与镇压。
后与窦建德战于河间,战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彭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博陵安平人字子彭
崔谦子。
性刚毅,有武略,兼习《周礼》、《尚书》。
尝仕北周
,迁监门郎将兼领右卫长史,恒典宿卫
在省闼二十余年未有怠惰。
精于射,尝发矢射飞鸢,应弦落,突厥善射者莫不折服。
炀帝时左领军大将军,率众镇守山东,领慈州事。
未几卒,谥肃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魏徵隋末唐初 580 — 64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0—643 【介绍】: 魏郡内黄人,祖籍钜鹿曲城,一说馆陶人字玄成
少孤贫,出家为道士
好读书,尤属意纵横之说。
隋末为武阳郡丞元宝藏书记,从宝藏李密,又随李密降唐。
自请安辑山东,乃授秘书丞,至黎阳劝降李绩等。
窦建德所俘,建德败,归唐为太子洗马
太宗即位,拜谏议大夫,数引入卧内,访以得失。
贞观二年,迁秘书监参预朝政
奏引学者校定四部书。
七年,代王圭侍中
令狐德棻等撰《周书》、《隋书》,受诏总加撰定,多所损益,时称良史
史成,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素有胆智,每犯颜规谏,虽帝怒甚,神色不移。
十六年,拜太子太师,知门下事如故。
以疾卒,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
魏徵逝,一鉴亡矣。
谥文贞
言论见于《贞观政要》。
曾主编《群书治要》,有《类礼》及文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580—643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隋末随李密起义,败,降唐,太子建成引为洗马
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封巨鹿县男
历官尚书右丞秘书临、侍中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等职,进封郑国公
敢于直谏,史称诤臣。
卒谥文贞
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编撰,《隋书》总序及《梁书》、《陈书》、《齐书》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生平见两《唐书》本传。
其诗多为郊庙乐章及奉和应制之作,惟《述怀》一篇,气势雄浑,骨力遒劲,在唐初诗中独放异彩。
全唐诗》存诗1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少孤贫,出家为道士
隋末,李密起兵,召为典书记
败,窦建德署为起居舍人
归唐,官太子洗马
大宗即位,擢谏议大夫,迁秘书监侍中封郑国公
以疾辞官,拜特进,仍知门下省事卒谥文贞
性谅直,立朝多所谏诤,史称名臣。
曾校辑秘府群书,受诏总领、齐、梁、陈、隋诸史修撰事,序论多出其手。
有《魏徵集》二十卷,已佚。
全唐诗》存诗一卷。
字元成
钜鹿曲城人
少以策干李密不用。
后随来降。
秘书丞
太子引为洗马
太子败。
太宗引为詹事主簿
及践祚。
秘书监
参预朝政
侍中
封郑国公
太子太师
薨年六十四。
司空相州都督
谥曰文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字元成魏州人
太宗,致太平。
关下既治,惧帝喜武功,尝赋诗曰:“终籍叔孙礼,方知皇帝尊。
”帝曰:“言未尝不约我以
亡,帝赋诗曰:“望望情何极,浪浪泪空泫。
无复昔时人,芳春共谁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献隋末唐初 ? — 64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641 【介绍】: 隋唐时僧。
京兆始平人
俗姓张
少出家于静林寺,师事昌律师
隋初,从师住大兴善寺
师卒,改住仁寿寺
后往蒲州,为柏梯寺主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京兆始平之张氏。
少事昌律师
昌虞乡贾氏。
净行无玷。
胜业有闻。
静林寺
周武坏法。
昌虽与俗推移。
而律仪无阙。
隋兴诞弘吾教。
首复百二十僧。
而昌与其选。
诏得各度沙弥一人。
侍者
在焉。
大兴善寺
后昌归里。
掘像构宇。
起废静林。
功未毕而逝。
檀信悲之。
乃复以仁寿致
而嗣其业。
故两寺壮丽。
并足称道。
俄而迁任柏梯职。
贞观十五年正月示微疾。
十五日
早作欲往静林。
众挽止之。
至卯时
云雾暗天。
遂卒于柏梯寺。
是夕光景如华。
自柏梯东南山上。
遍照近远。
三夕
尸棺潜为静林所窃。
而柏梯之人不知也。
既而光景亦随。
以出于静林南山顶。
于是柏梯始知之。
而讼于官。
竟葬静林。
弟子勒铭。
识其事。
释昙献
姓张
京兆始平人
少事昌律师
昌虞乡贾氏。
净行无玷精诚有闻。
股肱之地咸所宗仰。
所居谷口素有伽蓝。
因此谷名遂题寺目为静林寺也。
昌师摄念经行常志斯所。
周武道丧隳坏仁祠。
昌与俗推移而律仪无缺。
随文御宇重启法筵。
百二十僧释门创首。
昌膺此选也。
仍僧别度侍者一人。
预其位。
大兴善
昌后言归故里。
悲瘗灵仪。
掘出庄严。
一佛兴世
博修院宇延缉殿堂。
缁素翘诚始欣有奉。
彫造未毕而昌迁逝。
族人百数仰慨尊容。
以为法仪虽殁神足犹在。
祈请续功便从来意。
遂移仁寿而经营之。
故得栋宇高华不日而就。
两寺围绕四部归依。
州司以静林仁寿已偃慈风。
柏梯净土未沾甘露。
遂屈知柏梯寺任。
俯从物议。
又之斯位。
释网斯张万目咸举。
仁洽开务有漏天舟。
众侣弘之大小齐美。
贞观十五年正月微疾。
至十五日旦便曰。
须向静林。
至卯时乃有非常云雾。
遗形于柏梯山东南山顶。
其夜大放光明形如华盖。
四照远近迄于三夕
经旬其尸为静林寺侧诸信士潜窃神柩寘于静林南山之顶。
柏梯初不知也。
于彼山顶两夜续放神光。
始详其故。
两处交竞九载于兹。
缘州历县纷黩不息。
岂非通幽洞理。
致兹灵感。
深慈博惠恋结众情者乎。
弟子等勒铭山阿。
敢告惟远。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德林南北朝末隋初 531 — 59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591 【介绍】: 博陵安平人字公辅
少有才名。
北齐天保八年秀才,官至通直散骑常侍,兼中书侍郎曾参修国史
北周时为内史上士,主诏诰格式及选用山东人物。
后助杨坚受禅建隋,官内史,与高颎同修《隋律》。
及隋灭陈,授柱国郡公
文帝开皇十年,出为怀州刺史,岁余,卒官。
谥文
有文集。
又曾奉诏修《齐史》,未毕,其子百药续成,即《北齐书》。
全隋文·卷十七
德林字公辅博陵安平人
齐天保八年,举秀才,射策上第,授殿中将军,谢病归。
乾明初,徵入议曹。
皇建初,授丞相府行参军
太宁初,除奉朝请
河清中,授员外散骑侍郎天统初,进给事中,直中书参掌诏诰,寻迁中书舍人
武平初,加通直散骑侍郎
寻除中书侍郎,进通直散骑常侍
承光中,授仪同三司
入周,为内史上士
宣政末,授御正下大夫
大象初,赐爵成安县,为丞相府属,加仪同大将军
从事中郎
隋受禅,授内史上仪同,进爵为子。
袭父爵,进爵安平县公
及平陈,授柱国郡公
以忤旨,出为湖州刺史,转怀州刺史
开皇十九年卒。
大将军廉州刺史
谥曰文
有《霸朝集》五卷,《集》五十卷。
(案:《隋书·李德林》,禅代之际,其相国总百揆,九锡殊礼,诏策、笺表、玺书,皆德林之辞也。
又案《霸朝集序》,静帝诏册皆德林作。
今据之,编入德林《集》中。
其馀,齐天统初武平初诏诰、入周以后诏诰、开皇初诏诰,未必出一人手,未敢编入。)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靖嵩北齐 537 — 61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7—614 【介绍】: 僧。
涿郡固安人俗姓张
年十五出家。
博习众经,妙通玄理,北齐琅邪王甚器重之,特开讲座,以靖嵩法主
导悟诸徒,响誉河东
,文帝开皇中敕住崇圣寺
礼诵精苦三十载,其叩头手膝所按之地,悉凹陷成印迹。
著有多种经疏。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九 持志科
涿郡固安之张氏。
十五岁出家。
沙门靖融。
秦究杂心。
兼通大小经论。
始依之。
每以奥义问融。
融莫知所答。
因劝使往京邺受学。
曰必成大器。
既登具。
太学寺融智律师
究涅槃十地论。
寻诣晖云二律师所求诲。
唯未遑详阅小乘为恨。
复就道猷法诞二论主。
探讨成杂。
凡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皆旁通博揽。
声名藉甚。
齐琅邪王深加器重。
每春聚徒设席。
奉为法主
以励后学。
属周氏之变。
遂偕玄侣法贵法侃等。
三百馀僧。
渡江。
宣帝侍中袁宪
京口礼接。
继遣驸马蔡凝
宣旨云。
至人以身许道。
法师等。
义明治乱。
归寄有叙。
深可嘉尚。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
所司供给。
周洽
于是僧正使嵩贵对弘。
听众馀五百。
天竺真谛三藏。
既译摄舍二论。
而未之讲授。
法门法泰
独得其传。
咨决数年。
遂臻壶奥。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
四十馀部。
其实则二部所区分也。
隋开皇十年北还。
诏改前京兆王寺。
为崇圣。
以居之。
专开摄论。
撰摄论疏六卷。
杂心疏五卷。
九识三藏三聚戒。
二生死等玄义。
行世。
炀帝在蕃邸。
出填扬越。
立四道场。
尝召
不起。
及御宸极召之。
亦固辞。
门人问其故。
沙门名解脱
何返自累如此。
吾昔游两都。
屡加劳役。
虽内道场。
不如物外。
故其诵脩。
垂三十载。
精苦犹一日。
其手按膝跪。
扣头之迹。
久而宛尔不灭。
性爱文藻。
乐泉石。
大业十年卒。
寿七十有八。
释靖嵩
俗姓张
涿郡固安人
幼抱贞干在物不群。
迫以俗尘期之道务。
十五出家。
有同学靖融。
早达经论。
通该小大尤究杂心。
每以佛宗深要。
曲流委示。
神气俊越聪悟天机。
随览义门覆疏陶练。
重以心计不测。
返以问融。
融无以对也乃告曰。
卿稚齿末学。
彻悟若斯。
可往京邺。
成济器。
及登冠受具。
南游漳辇。
高齐之盛佛教中兴。
都下大寺略计四千。
见住僧尼仅将八万。
讲席相距二百有馀。
在众常听出过一万。
故宇内英杰咸归厥邦。
大学寺融智法师
大齐国统法上之神足也。
解贯众师道光二藏。
学徒五百负帙摩肩。
常讲涅槃及地论。
闻之乃投诚焉。
北面从范。
攻研数载。
随闻覆述。
每击奇致。
于即学徒举目相与推师。
又以行要肇基必先戒约。
乃诣云晖二律师所。
博求明诲。
涉问二载薄镜宗条。
唯有小乘未遑详阅。
遂从道猷法诞二大论主。
面受成杂两宗。
咨诹幽奥纂习馀烈。
数百僧徒各启龙门
人分凤翼。
及嵩之位席。
上经五遍。
旁探婆沙迦延舍利弗等。
妙通文理屡动恒神。
便又博观众经师模论道。
势倾八位词号四飞。
独步河山舟航三藏。
凭附参请智光时杰。
齐琅耶王深相器重。
弘扇风
每于肇广延学侣。
大集邺都
特开法座。
法主
进励学徒。
因尔导悟成津弥逢凉燠。
传芳接武响誉东河
俄属周武屏除释门离溃。
遂与同学法贵灵侃等三百馀僧。
自北徂南达于江左
陈宣帝远揖德音。
承风迎引。
侍中袁宪京口城礼接登岸。
又使驸马蔡凝宣敕云。
至人为法以身许道。
法师等善明治乱归寄有叙。
可谓怀道正士。
深可嘉之。
宜于都郭大寺安置所司供给周洽
仍令推荐义学长者即弘像教。
建业僧正
令嵩贵二人对弘小论。
神理疏畅赡勇当时。
学侣相近数过五百。
晷漏分业茂绩新奇。
天竺三藏厥号亲依
赍摄舍二论。
远化边服。
初归梁季终历陈朝
二十馀年通传无地。
虽云译布讲授无闻。
独拔玄心玩味兹典。
才有讲隙便诣沙门法泰咨决疑议。
数年之中精融二部。
自佛性中边无相唯识异执等论四十馀部。
皆总其纲要。
剖会区分。
高廓清百越文轨大同。
开皇十年敕僚庶等。
有乐出家者并听。
时新度之僧乃有五十馀万。
爰初沐化未曰知津。
与灵侃等二百许僧。
闻机乘俱还江北。
行达徐方盛开讲肆。
上柱国徐州总管和。
率其所部。
同延住前京兆王寺。
具状闻奏。
有敕给额为崇圣寺焉。
于是常转法轮。
江淮通润遂使化移河北
相继趋途望气相奔俱咨摄论。
学资真谛义寔天亲。
思逸言前韵高传后。
大乘极旨于是乎通。
自此领匠九州垂章四海。
撰摄论疏六卷杂心疏五卷。
又撰九识三藏三聚戒二生死等玄义。
并流于世。
为时所宗。
隋文封禅岱宗銮驾齐鲁
关中义学因从过于徐部。
法肆伏膺受业。
由此门徒推盛。
章疏大行。
隋炀昔镇杨越立四道场。
教旨载驰。
终谢遣。
及登紫极又有敕徵。
固辞乃止。
门人问其故。
答曰。
王城有限动止严难。
虽内道场不如物外。
沙门名为解脱。
如何返以事业累乎。
吾曾游两都屡逢播荡。
弊此劳役耳。
恒每清素自洁私立道场。
日加礼诵修诸净业。
讲道相续策众六时。
精苦已来垂三十载。
然其扣头手膝按地之所悉成坑迹。
状若人模。
其景行徵明为若此也。
自有论师多迷行旨。
奉遵法度初不坠伦。
常遇天雨澡罐在庭。
恐伤地性令净人知举
方自从用。
同诸学士咸敬惮其知量焉。
加以性爱文藻时摛诗颂。
重复嘉尚林泉。
每登践陟。
子史篆隶摸揩于今。
世论剧谈颇有承绪。
忽以大业十年遘疾卒于本寺。
春秋七十有八。
光禄大夫彭城道留守顺政董纯
与部内道俗殡于神皋之原。
益州道基昔预末筵。
餐风饮德。
悼流魂之安放。
悲坟隧之荒侵。
为之行状广于世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信行南北朝末隋初 541 — 59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1—594 【介绍】: 僧。
魏郡人俗姓王
少清敏,能随机应对。
及长博通经论。
出家后,初住相州法藏寺,亲执劳役。
文帝开皇初召入京师住真寂寺。
撰《对根起行》、《三阶集录》及《众事诸法》等四十余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弘法科(三)
姓王氏
魏郡人
始其母无子。
祷于佛。
梦神人持送一儿。
即有孕。
及生姿性特异。
四岁路见牛车没泥中。
力引挽。
破领流血。
莫能前行。
因悲泪其旁。
要待其脱乃去。
八岁入庠校。
秀慧独发。
有书生问曰。
汝家何姓。
外家复何姓。
曰外家孙姓。
生偶戏之曰。
不姓饭而姓飧。
亦有说乎。
应声以为饭除饥。
而不除渴。
飧则饥渴兼除。
是以姓孙。
而不姓饭也。
其随机诡对。
皆此类。
每以恭敬精苦。
为轻慢懈怠。
诸病之药。
故凡塔像。
必周礼拜。
又于相州法藏寺舍戒。
执劳受役。
道俗造门诘问者。
皆随事直指。
莫不悉捐所业。
顶戴其言。
而师承之也。
开皇初奉诏入
仆射高颖。
别立院于真寂寺。
以延处之。
著对根起行三阶集录。
东山所制诸文。
合四十馀卷。
以传不朽。
置化度光明慈门慧日弘善五寺。
以裨赞大教。
未几疾笃。
犹请像入房正观。
而卒于化度寺
即十四年之正月四日也。
春秋五十有四。
越七日
火葬于终南山之鸱鸣阜。
收烬骨。
得两耳一穴中通之瑞。
建塔山麓。
逸民河东裴玄證制文以铭其碑。
證本师出家于化度寺
当行无恙时所著。
皆證笔也。
亡而證反俗服。
生自制碑。
死乃镌勒。
至相寺北岩前。
三碑犹存。
释信行
姓王氏
魏郡人
其母久而无子。
就佛祈诚。
梦神擎儿告云。
我今持以相与。
寤已觉异常日。
因即有娠。
及行之生也性殊恒准。
至年四岁路见牛车没泥牵引。
因悲泣不止。
要转乃离。
或值犊母分离或有侵欺之事。
生知平分不憙爱憎。
八岁既临。
标据清敏懁慧奇拔。
尝有书生问曰。
尔今何姓。
外家何姓。
答曰。
此王彼孙。
生因调曰。
何不氏饭乃姓孙。
应声曰。
饭能除饥不除渴。
孙能饥渴两相除。
故氏孙而非饭也。
其随机谲对。
皆此之类。
乃履道弘謶。
识悟伦通。
博涉经论情理遐举。
以时勘教以病验人。
蕴独见之明。
显高蹈之迹。
先旧解义翻对不同。
未全声闻兼扬菩萨。
而履涉言教附为功。
且如据佛之宗。
敬无过习。
由见起慢怠即怀厌离。
便为边地下贱之因。
今虽闻真告心无奉敬。
自知药轻病重。
理加勤苦竭力治之。
所以随远近处。
凡有影塔。
皆周礼拜绕旋翘仰。
因为来世敬佛之习。
用斯一行通例馀业。
其克覈详据率如此也。
后于相州法藏寺
舍具足戒亲执劳役。
供诸悲敬礼通道俗。
单衣节食挺出时伦。
冬夏所拟偏过恒习。
故四远英达者皆造门而诘问之。
随事直陈曾无曲指。
诸闻信者莫不顶受其言。
通舍章疏从其化及。
禀为父师之礼也。
未拘之以法岁。
开皇之初被召入
仆射高颖。
邀延住真寂寺立院处之。
乃撰对根起行三阶集录及山东所制众事诸法。
合四十馀卷。
援引文据类叙显然。
前后望风翕成其聚。
又于京师置寺五所。
即化度光明慈门慧日弘善等是也。
自尔馀寺赞承其度焉。
莫不六时礼旋乞食为业。
虔慕洁诚如不及也。
末病甚。
勉力佛堂日别观像。
气渐衰弱请像入房。
卧视至卒。
春秋五十有四。
十四年正月四日也。
其月七日化度寺
送尸终南山鸱鸣之堆。
道俗号泣声动京邑
舍身收骨两耳通焉。
树塔立碑在于山足。
居士逸民河东裴玄證制文。
證本出家住于化度。
信行至止固又师之。
凡所著述皆委證笔。
末从俗服尚绝骄豪。
自结徒侣更立科网。
返道之宾同所击
生自制碑具陈己德。
死方镌勒树于塔所。
至相寺北岩之前三碑峙列是也。
信行勃兴异迹。
时成致讥。
通论所详未须甄别。
但奉行剋峭偏薄不伦。
至于佛宗亦万衢之一术耳。
所著集记并引正文。
然其表题立名无定准的。
虽曰对根起行幽隐指体标榜语事潜沦。
来哲傥详幸知有据。
开皇末岁敕断不行。
想同箴勖之也。
别有本传流世。
见费节三宝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昙迁南北朝末隋初 542 — 6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2—607 【介绍】: 僧。
博陵饶阳人
俗姓王
少俊朗,通诗书,明《周易》,善卜筮。
二十一岁从定州昙静律师出家。
从师至五台山邺都求道进益。
后隐林虑山净国寺。
研习《华严》、《十地》、《维摩》、《棱伽》等诸经。
文帝开皇初入京讲经,从之受业者千余人。
声名遐布。
帝下敕使主胜光寺,为蜀王杨秀门师。
后又主禅定道场。
全隋文·卷三十四
昙迁俗姓王博陵饶阳人,初住扬都道场寺,终西京禅定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博陵饶阳王氏子也。
姿性俊朗。
年十三。
父母俾从舅氏权会受学。
备善经史。
而于易老庄。
尤究心焉。
然佛典幽极。
非妙悟深證。
莫可窥测。
于是哀恳二亲。
以祈出家。
年二十一。
遂依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薙落。
初诵胜鬘。
辄了其义。
乃复问法纲要于昙遵法师
当有齐教门之盛。
宫禁营治福利。
众所奔竞。
因遁避林虑山
黄华谷净国寺。
蔬素覃研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方寻唯识。
感心热之疾。
而悉略去医药。
专事忏祷。
夜梦月入怀取而擘食之。
香脆清凉。
如冰片。
觉而所苦顿愈。
馀味经旬。
流齿颊间。
易名月德。
其谓此欤。
每授戒。
则对其人唱曰。
于我月德前。
三说求授菩萨戒。
是以逮周武帝失正见。
遽南造金陵
道路屡遭攘夺。
寿阳
谓其属曰。
吾辈为群盗所窘如此。
皆宿业也。
今兹值遇怨结深矣。
苟非解免。
来报莫穷。
乃于曲水寺。
估鬻行季。
以作佛事。
冀于他生为善知识。
既济江。
扬都道场寺。
扫衣乞食。
摄念而已。
慧晓智璀。
学兼内外。
弘畅定宗。
陈朝领袖也。
又有高丽智晃。
善萨婆多部。
亦综理唯识。
并一见倾盖。
或欲以迁之名行。
闻于上者。
立谢绝。
独与国子博士张机。
发庄易义。
机为尽礼。
偶诣桂州刺史蒋君家。
获大乘摄论。
诚为全珠。
乐不自胜。
将事开演。
而闻隋历聿新。
盛隆释运。
未几陈亡。
区宇混一。
奉持摄论。
北返彭城
檀越舍宅创慕圣寺
而摄论之流通于北。
寔此其始也。
兼以楞伽起信如实等论。
轮环披析。
则其指趣愈益白矣。
总管谷城公万绪。
僚佐伸弟子礼。
上柱国宋公贺若弼
镇维扬。
长史张坦。
具疏邀之。
往应。
则宋公锄骄刬慢。
悉使妻子受归戒。
开皇七年秋诏曰。
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
承脩叙妙因。
勤精道教。
护持正法。
利益无边。
诚释氏之栋梁。
僧伦之龙象也。
深愿巡历所在。
趋风餐德。
限以朝务。
实怀虚想。
当即来仪。
以沃劳望。
弟子之内。
间解法相。
能转梵音。
并将入
当与师崇建正法。
刊定经典。
且道法初兴。
触途草创。
弘奖建立。
终藉通人。
京邑之间。
近远所凑。
宣扬法事。
为利殊广。
想振锡拂衣。
勿辞劳也。
寻望见师。
不复多及。
洛阳慧远
魏郡慧藏
清河僧休。
济阳镇宝。
汲郡洪遵同。
被诏至。
则偕谒
于大兴殿接遇优渥。
诏于大兴善寺安置。
咨询问遗。
冠盖相望。
而众以摄论初辟。
投诚请业者千数。
慧远以老成自居。
犹处轮下。
横经禀义。
自是摄论一灯。
传者盛矣。
盖真谛悬记。
有所谓大国大根性人能弘之。
噫信矣。
十年春
驾幸晋阳
从。
夜复同榻行在所
察其地多私度僧尼。
上悉欲拘检以从公度
间语
恐致骚动。
对曰。
此皆周武废教之时。
逃窜岩谷。
及陛下恩宥。
或失际会而然者。
惟陛下怜之。
上默然久之。
诏凡出家。
虽私度不复问。
寻诏京师
建胜光寺。
起迁主之。
并其徒六十馀人。
相与俱。
仍诏皇子蜀王秀
为檀越。
其供养之丰。
施予之饶。
兹不暇述。
而或以过于沈痼声利。
乃著巳是非论。
文多不载。
十三年春
驾蒐于岐从之。
蜀王纵骑逐走兽。
兽入故窑中。
故窑中无所见。
徒见残坏佛像堆积而已。
王即具以闻。
进曰。
灵仪圣相。
厄于前朝。
陛下严饰。
不为不多。
而其遗馀尚尔充遍。
贫道触目增恸。
莫之奈何。
上怅然曰。
弟子垂拱岩廊。
而使尊像蒙冒霜露。
朕之咎也。
今日之事。
殆天所以启朕也。
如师之说。
情实摧割。
诏诸有旧像。
仰所在官司。
送置近寺。
俾率土之内。
口施一文。
以完美焉。
十四年
驾幸岱宗柴祭。
有奏请。
复岱寺之废者。
及无贯逃僧。
皆俾安堵。
故诏河南王
以朗公寺。
泰岳神通道场。
齐王
静默寺
神宝道场。
华阳
灵岩寺
宝山道场。
诸王悉奉诏。
以檀越从事
且诏天下寺。
自一僧已上。
听给额私度附贯。
仁寿初
上出天竺沙门
于龙潜时。
所授大觉真身舍利若干。
相与枚计之。
以定其数。
虽彼此专意。
至再三。
辄增减不能当。
上问其故。
曰。
如来法身。
过于数量。
上悟。
由是先诏天下三十道。
起塔。
分遣大德。
安置舍利。
始以蜀王故。
将之梁益中。
以道险。
非老人所宜。
遂请易岐。
乃于凤泉寺。
东北二十里而塔焉。
函石四段。
光润如玉。
倏忽变化双树状。
枝叶宛转。
鸟兽龙象。
异色相宣。
上闻而悦之。
二年春
益诏以舍利。
分五十馀州起塔。
四年又诏三十州。
至是合一百馀州。
起塔如前指。
其感应祥瑞。
语具各传。
皆自发之也。
献后之丧。
禅定寺
荐冥福。
堂盘万础。
塔耸七层。
工费殚极。
观者以为侈。
诏曰。
自稠师之灭。
禅门不开。
今所立寺。
既名禅定。
宜于海内。
禅师百二十人。
许侍者二人自随。
庶嗣前尘。
尚光末运。
并委迁禅师具名以闻。
有司以礼迎致者。
仍诏主其寺。
大兴善寺像。
有光景。
上问
辨答祥允。
上不能诘。
大业三年十二月六日
以风瘘疾作。
禅坐而卒于胜光寺。
春秋六十六。
葬于终南之北麓云。
美容仪。
器宇恢雅。
谈吐应对合机要。
疏财慕义。
薄于奉己。
而厚于恤物。
能自慕圣。
至禅定。
所获施予。
不可胜纪。
而随以尽。
其所济多矣。
停柩之际。
忽有一白犬。
号叫柩侧
而亦莫察其所从来者。
既葬乃失所在。
且其将终也。
或梦禅定佛殿倾者。
俄而沙门专诚。
梦净土严丽。
于既卒之后。
呜呼其亦伟矣。
著摄论疏十卷。
楞伽起信惟识如实等疏。
九识四明等章。
华严明难品玄解等。
二十馀卷。
释昙迁
俗姓王氏
博陵饶阳人
近祖太原历宦而后居焉。
少而俊朗爽异常伦。
年十三父母嘉其远悟。
令舅氏传授
齐中散大夫国子祭酒博士权会也。
备练六经偏究易道。
剖卦析爻妙穷象系。
精采。
乃先授以周易。
初受八卦相生。
随言即晓。
始学文半。
馀半自通。
了非师受悟超词理。
深异也。
曾有一妪失物。
决之。
得于兑卦。
曰。
汝试辩之。
应声答曰。
若如卦判。
定失金钗。
妪惊喜曰。
实如所辩。
曰。
兑是金位。
字脚两垂似于钗象耳。
舅曰。
更依卦审悉盗者为谁。
对曰。
失者西家白色女子。
奉口𩮀角可年十四五者将去。
寻可得之。
后如言果获。
有问其故。
曰。
兑是西方少女之位。
五色分方。
为白也。
兑字上点表𩮀角之象。
内有尖形表奉口之相。
推而测知。
非有异术。
舅乃释策而叹曰。
吾于卜筮颇工。
至于取断依俙而已。
岂如汝之明耶。
老舅实顾多惭。
方验宣尼之言后生可畏也。
乃更授以礼传诗尚庄老等书。
但经一览义无重问。
于时据宗儒学独擅英声。
每言大小两雅当时之讽刺。
左右二史君王之事言。
礼序人伦乐移风俗。
无非耳目之玩。
其势亦可知之。
未若李庄论大道。
周易辩阴阳。
可以悟幽微。
可以怡情性。
究而味之。
乃玄儒之本也。
当时先达颇蔑其幼年。
致或抗言褒贬者。
辩对纵横词旨明烂。
无不挹谢其声实。
自尔留心庄易归意佛经。
愿预染衣得通幽极。
二亲爱之弗许。
恳诚岁久乃蒙放遣。
初投饶阳曲李寺沙门慧荣
颇解占相。
知有济器。
曰。
有心慕道理应相度。
观子骨法当类弥天。
自揣澄公有惭德义。
可访高世者以副雅怀。
虽属伸勤请。
而固遮弗许。
又从定州贾和寺昙静律师而出家焉。
时年二十有一。
本图既遂襟期坦然。
猛励精勤昏晓无倦。
初诵胜鬘不日便了。
怪而检覆未差一字。
当夜问经中深疑。
莫非妙义。
既知神思大成。
乃与受具恣其问道。
从师五台山此山灵迹极多。
备见神异。
后归邺下历诸讲肆。
弃小专大不以经句涉怀。
偏就昙遵法师
禀求佛法纲要。
当有齐之盛释教大兴。
至于宫观法祀。
皆锋芒驰骛。
性不预涉。
高谢世利。
众咸推焉。
密谓人曰。
学为知法
法为修行。
岂以利即名为道。
秦世道恒
削迹岩薮。
诚有由矣。
遂窜形林虑山黄花谷中净国寺。
蔬素覃思委身以道。
有来请问乍为弘宣。
研精华严十地维摩楞伽地持起信等。
咸究其深赜。
尝寻唯识论。
遂感心热病。
专凭三宝不以医术缠情。
夜梦月落入怀。
乃擘而食之。
脆如冰片。
甚讶香美。
觉罢所苦痊复。
一旬有馀流味在口。
因其圣助食月成德。
遂私改名以为月德也。
尔后每授人戒常云。
于我月德前三说受菩萨戒。
武平齐佛法颓毁。
将欲保道存戒。
逃迹金陵
结侣霄征。
间行假导多被劫掠。
进达寿阳曲水寺。
顾法属曰。
吾等薄运所钟。
屡逢群盗。
若怨结不解来报莫穷。
众可哀彼愚迷自责往业各舍什物为贼营忏。
冀于来世为法知识。
既而南济大江安然利涉。
由斯以推。
诚斋福之助也。
初达杨都道场寺
扫衣分卫摄念无为。
时与同侣谈唯识义。
彼有沙门慧晓智瓘等。
陈朝道轴江表僧望。
晓学兼孔释妙善定门。
瓘禅慧两深帝王表。
又有高丽沙门智晃。
萨婆多部。
名扇当涂为法城堑。
并一见而结友于。
再叙而高冲奥。
有欲以闻天子者。
预知情事。
谓之曰。
余以本朝沦覆正法凌夷。
所以冒死浮江得参梵侣。
生平果志遂得有馀。
结援时荣幸愿缄默。
惟有国子博士张机。
每申尽礼请
馀景时论庄易。
窃传其义用训庠序。
因至桂州刺史蒋君之宅。
获摄大乘论。
以为全如意珠。
虽先讲唯识薄究通宗。
至于思搆幽微有所流滞。
今大部斯洞文旨宛然。
将欲弘演未闻彼之家国。
承周道失御隋历告兴。
遂与同侣俱辞建业
缁素知友祖道新林
去留哀感各题篇什。
晓禅师命章赋诗曰。
生平本胡越。
关吴各异津。
联翩一倾盖。
便作城亲。
清谈解烦累。
愁眉始得申。
今朝忽分手。
恨失眼中人。
子向泾河道。
慧业日当新。
我住䢴江侧。
终为松下尘。
沈浮从此隔。
无复更来因。
此别终天别。
迸泪忽沾巾。
馀之名德并有缀词。
久失其文。
各执手辞袂。
登石头岸。
入舟动楫。
忽风浪腾涌众人无计。
独正想不移。
捧持摄论告江神曰。
今欲以大法开彼未悟。
若北土无运命也如何。
必应闻大教请停风浪。
冀传法之功冥寄有属。
言讫须臾恬静安流达岸。
时人以为此论译于南国。
护国之神不许他境。
事同迦延之出罽宾罗刹之稽留也。
进达彭城
新旧交集远近欣赴。
郁为大众有一檀越。
舍宅栖之。
遂目所住为慕圣寺
始弘摄论。
又讲楞伽起信如实等论。
相继不绝。
摄论北土创开。
自此为始也。
徐州总管谷城公万绪。
率诸僚佐拥彗咨承。
尽弟子之礼。
弘化此土屡动暄凉。
黑白变俗大有成业。
自周毁正法。
遗形充野。
乃劝奖有缘。
于慕圣寺多构堂阁。
随有收聚庄严供养。
上柱国宋公贺若弼长史张坦。
出镇杨州
承风思展。
结为良导。
及诸道俗伫愿德音。
坦乃手疏邀延。
亦虚舟待吹。
远到广陵
举郭迎望。
歌梵遏云霞。
香花翳日月。
桑门一盛莫加斯。
宋公名重位高。
颇以学能傲诞。
应权授
不觉心醉形摧。
乃携其家属。
从受归戒。
初停善建弘摄论。
请益千计。
不久徐方官庶思渴法言。
江都才了复迎还北。
盛转法轮声名遐布。
开皇七年秋
下诏曰。
皇帝敬问徐州昙迁法师
承修叙妙因勤精道教。
护持正法利益无边。
诚释氏之栋梁。
即人伦之龙象也。
深愿巡历所在承风餐德。
限以朝务实怀虚想。
当即来仪以沃劳望。
弟子之内闲解法相能转梵音者十人。
并将入
当与师崇建正法刊定经典。
且道初兴触途草创。
弘奖建立终藉通人。
京邑之间远近所凑。
宣扬事为惠殊广。
想振锡拂衣。
勿辞劳也。
寻望见师不复多及。
洛阳慧远
魏郡慧藏
清河僧休。
济阴宝镇。
汲郡洪遵
奉明诏同集帝辇。
乃率其门人。
行途所资皆出天府
与五大德谒帝于大兴殿。
特蒙礼接劳以优言。
又敕所司。
并于大兴善寺安置供给。
王公宰辅冠盖相望。
虽各将门徒十人。
而慕义沙门敕亦延及。
遂得万里寻师。
于焉可想。
于斯时也宇内大通
京室学僧多传荒远。
众以摄论初辟投诚请祈。
即为敷弘。
受业千数。
沙门慧远领袖门。
躬处坐端横经禀义。
自是传灯不绝于今多矣。
虽则寰宇穿凿时有异端。
原其解起莫非祖习。
故真谛传云。
不久有大国不近不远大根性人。
能弘斯论。
求今望古岂非斯人乎。
十年春
帝幸晋阳
随驾。
既达并部。
又诏令僧御殿行道。
至夜追入内与御同榻。
帝曰。
弟子行幸至此。
承大有私度山僧
于求公贯。
意愿度之如何。
曰。
周武御图殄灭三宝。
众僧等或刬迹幽岩。
或逃窜异境。
陛下统临大运更阐门。
无不歌咏有归来投圣德。
比虽屡蒙招引度脱。
而来有先后致差际会。
且自天地覆载莫匪王民。
至尊汲引万方宁止一郭蒙庆。
帝沈虑少时。
方乃允焉。
因下敕曰。
十年四月已前。
诸有僧尼私度者。
并听出家。
故率土度数十万人。
迁之力矣。
寻下敕为第四皇子蜀王秀
京城置胜光寺。
即以王为檀越。
敕请迁之徒众六十馀人。
住此寺中受王供养。
左仆射高颎
右卫将军虞庆则
右仆射苏威
光禄王端等。
朝务之暇。
执卷承旨
四门博士国子助教子平
孔门俊乂
屈膝餐奉。
魏郡道士仇岳。
洞晓庄老。
文皇钦重。
入京造展共谈玄理。
既为帝王敬侯伯邀延。
抗行之徒是非纷起。
或谓滞于宠者。
乃著亡是非论以示诸己。
其词曰。
夫自是非彼。
美己恶人。
物莫不然。
以皆然故举世纭纭无自正者也。
斯由未达是非之患。
乃致于此。
言至患者有十不可。
一是非无主。
二自性不定。
三彼我俱有。
四更互为因。
五迭不相及。
六隐显有无。
七性自相违。
八执者偏著。
九是非差别。
十无是无非。
初明无适主者。
此云我是。
彼云我是。
彼此竞取。
乃令是非无定从。
彼云此非。
此云彼非。
彼此竞兴。
遂使非无适趣。
或者必欲以是自归以非属彼者。
此有何理而可然耶。
理不然故强为之者莫不致败耳。
物岂知其然哉。
文多不委。
十三年
帝幸岐州
时随彼。
乃敕蜀王布围南山
行春蒐之事也。
王逐一兽入故窑中。
既失踪迹。
但见满窑破落佛像。
王遂罢猎。
具以事闻。
因奏曰。
比经周代毁道。
灵塔圣仪填委沟壑者多。
陛下兴建已得修营。
至于碎身遗影尚遍原野。
贫道触目增恸。
有心无事。
帝闻惘然曰。
弟子庸朽垂拱岩廊。
乃使尊仪冒犯霜露。
如师所说。
朕之咎也。
又下诏曰云云。
诸有破故佛像。
仰所在官司。
精加检括。
运送随近寺内。
率土苍生口施一文。
委州县官人检校庄饰。
故一化严丽寔有功。
十四年
柴燎岱宗
又上诸废山寺并无贯逃僧。
请并安堵。
帝又许焉。
寻敕率土之内。
但有山寺一僧已上皆听给额。
私度附贯。
又其功焉。
又敕河南王
泰岳神通道场檀越。
即旧朗公寺也。
主为神宝檀越旧静默寺也。
华阳王为宝山檀越。
灵岩寺也。
又委齐鲁名僧来住京辇。
其为世重诚无以加。
文帝昔在龙潜。
天竺沙门
以一颗舍利授之云。
此大觉遗身也。
檀越当盛兴显。
则来福无疆。
言讫莫知所之。
后龙飞之后。
迫以万机未遑兴盛。
仁寿元年
追惟昔言将欲建立。
乃出本所舍利。
交手数之。
虽各专意。
而前后不能定数。
问所由。
曰。
如来身过于数量。
今此舍利即身遗质。
以事量之。
诚恐徒设耳。
意悟。
即请大德三十人安置宝塔为三十道。
建轨制度一准育王。
蜀王门师。
王镇梁益。
意欲令往蜀塔检校为功。
宰辅咸以剑道危悬涂径盘折。
高年宿齿难冒艰阻。
更改奏之。
乃令诣岐州凤泉寺起塔。
晨夕祥瑞。
以沃心。
将造石函。
于寺东北二十里许。
忽见文石四段光润如玉大小平正
取为重函。
其内自变作双树之形。
高三尺馀。
异色相宣。
或有鸟兽龙象之状。
花叶旋转之形。
以事上闻。
大悦。
二年春
下敕于五十馀州分布起庙。
具感祥瑞如别传叙之。
四年又下敕于三十州造庙。
遂使宇内大州一百馀所皆起灵塔劝物崇善
寔有功。
及献后云崩。
京邑西南置禅定寺
架塔七层骇临云际。
殿堂高竦房宇重深。
周闾等宫阙。
林圃如天苑。
举国崇盛莫有高者。
仍下敕曰。
自稠师灭后禅门不开。
虽戒慧乃弘而行仪攸阙。
今所立寺既名禅定。
望嗣前尘。
宜于海内召名德禅师百二十人各二侍者并委迁禅师搜扬。
有司具礼。
即以寺主
既恩敕爰降。
不免临之。
绥抚众接悟贤明。
素心振声世。
时大兴善有像放光。
道俗同见。
以事闻上。
敕问曰。
宫中尊像并是灵仪。
比来修敬光何不见。
曰。
但有佛像皆放光明。
感机既别有见不见。
曰。
朕有何罪生不遇耶。
曰。
世有三尊各有光明。
其用异也。
曰。
何者是耶。
答曰。
佛为世尊。
道为天尊。
为至尊。
尊有恒政不可并治。
所以佛道弘教示来业。
故放神光除其罪障。
陛下光明充于四海。
律令式禁止罪源。
即大光也。
大悦。
美容仪风韵。
临机答对如此。
又器宇恢雅。
含垢藏疾。
妙于定门练精戒品。
天性仁慈寡于贪竞。
王赠舍近献饷。
一无自给并资僧众。
或济接贫薄。
追崇图塔。
又不重厚味。
不饰华绮。
内有关籥外屏名利。
显助弘道冥心幽隐。
立志清简不杂交游。
时俗颇以疏傲为论。
深鉴国士而体其虚心应物也。
凡有言述理无不当。
皆能遣滞显旨深矣。
远公每云。
迁禅师破执入理。
此长胜我。
斯言也。
而词旨典正有文章。
焉。
虽才人沈郁含豪。
未能加也。
夙感风痿之疾。
运尽重增卒于禅定。
春秋六十有六。
大业三年十二月六日也。
葬于终南北麓胜光寺之山园。
凿石刻铭树于坟所。
当停柩之日。
有一白犬不知何来。
径至丧所。
虽遭遮约终不肯去。
见人哀哭犬亦号叫。
见人止哭犬亦无声。
与食不啖。
常于丧所右萦而卧。
既舆柩随行。
犬便前后奔走。
似如监护之使。
及下葬讫。
便失所在。
识者以犬为防畜。
将非冥卫所加乎。
初未终之前。
有梦禅定佛殿东倾。
数人扶之还正。
惟东北一柱陷地。
拔之不出。
房属于陷角。
故有先验之徵。
既卒之后。
沙门专诚祈请欲知生处。
乃梦见净土严丽故倍常传。
宝树宫阙郁然相峙。
道俗徒侣有数千人。
独处金台为众说
虽梦通虚实。
而灵感犹希。
况随请而知。
故当降灵非谬矣。
所撰摄论疏十卷。
年别再敷。
每举法轮诸讲停务。
皆倾渴奔注有若不足也。
又撰楞伽起信唯识如实等疏九识四月华严明难品玄解总二十馀卷。
并行于世。
沙门明则
为之行状覼缕终始见重京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房彦谦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清河人字孝冲
房法寿玄孙。
天性颖悟,好学,通涉五经。
雅有词辩,兼工草隶。
年十八为齐州主簿,清简守法。
北齐亡,归隐。
,州刺史固荐,应命累迁为长葛,甚有惠化。
文帝仁寿中察天下能吏第一,超授鄀州司马
县民思之,立碑颂德,称“房明府”。
炀帝即位,去官。
后征授司隶刺史,凡所举荐,皆人伦表式,为执政所嫉,出为泾阳,卒官。
全隋文·卷二十二
彦谦字孝冲清河东武城人,家于齐州魏东义阳行台景先族曾孙。
为州主簿
隆化中,进治中。
入周,不仕。
开皇七年,授承奉郎,寻迁监察御史,除长葛
仁寿中,迁鄀州司马
大业初,去职。
寻徵为司州刺史
从征辽东,监扶馀道军,左迁泾阳,卒官。
至唐,以子玄龄贵,追赠徐州都督临淄县谥曰定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薄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邹县人
炀帝大业七年,拥众反隋,据长白山,并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传于民间。
有众数万。
鲁郡,为张须陀所败。
然隋军数剿,亦不能胜。
唐高祖武德二年,降唐,除齐州总管
四年,说、莱、密诸州归唐。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颁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太原祁人字景彦
王僧辩子。
少倜傥不群。
其父讨侯景留质于荆州
江陵北周所陷,长安
闻父为陈武帝所杀,悲号而绝,食顷乃苏。
北周明帝嘉其孝,授左侍上士,拜仪同三司
,以绥抚西南各部族民人有功,加开府,赐爵。
平陈之役,从战。
灭陈,召父时士卒,夜发陈武帝冢,剖棺焚骨。
既而自缚归罪,文帝义之,释不问。
后录平陈功,加柱国,固辞不受。
卒于齐州刺史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罗士信隋末唐初 595 — 6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5—622 【介绍】: 隋唐时齐州历城人
年十四,助齐郡通守张须陀战潍水上,勇猛无比。
须陀死,归李密,与王世充战,受伤被俘,遂归世充
后降唐高祖,拜陕州道行军总管,行则先锋,返则殿后。
治军执法严明,有所获,悉散部下有功者。
世充,以功授绛州总管封郯国公
秦王刘黑闼,得一城,士信据守,黑闼攻城,遇雨雪,大军不得救。
经数日,城陷被俘,不屈而死。
谥勇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萧悫北齐
人物简介
萧悫(约公元561年前后在世),字仁祖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
生卒年不详,约北齐武成帝太宁元年前后在世。
工于诗咏。
天保中公元554年(左右)入齐。
武平中公元572年(左右)为太子洗马
陈后主时,为齐州录事参军待诏文林馆
卒于隋。
曾于秋夜赋诗,其两句云:“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颇为知音所赏。
有集九卷,(《隋书志》及《两唐书志》)行于世。
全隋文·卷十三
字仁祖梁武帝始兴王憺之孙,上黄侯晔之子。
梁末奔齐。
武平中,为太子洗马
历周入,为记室参军
有《集》九卷。
(案邢劭有《萧仁祖集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赵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河南洛阳人
少好学,为北周蔡王宇文兑记室,以清俭闻。
入隋为齐州别驾,在州四年考绩为最。
征入朝与牛弘共撰律令格式。
原州总管司马,道夜行,马逸入田,伤禾。
驻马待明,访禾主酬值去。
原州人闻之,莫不改操。
硖州刺史,抚缉民人,有惠政。
寻转寿州总管长史,修五门堰灌田五千余顷,人赖其利。
秩满归,卒于家。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